汉服,全称是“汉民族传统服饰”,又称衣冠、衣裳、汉装,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(明末清初),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,以“华夏-汉”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,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,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,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,是中国“衣冠上国”、“礼仪之邦”、“锦绣中华”的体现,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,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。
汉服是什么?
汉服,即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,又称为汉装、华服。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、右衽、束腰,用绳带系结,也兼用带钩等,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。简单说就是汉族的传统服饰,始于黄帝,没落于明末清初。汉服是华夏民族礼仪文化几千年传承中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,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,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,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。汉服的“汉”字和汉人的“汉”是一致的,这个词意义的外延也存在着由汉朝扩大为整个民族指称的过程。从黄帝即位到明末清初两千多年问以“从华夏到汉”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,以华夏、汉礼仪为中心,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的、且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和配饰体系。它不仅继承了汉族优秀的织染绣刻等工艺,而且还是中国“礼仪之邦”、“衣冠上国”的重要体现。
图一:汉服女
图二:汉服男
汉服简笔画:
图示:汉服简笔画
汉服种类:
汉服的种类:宋制汉服、唐制汉服、明制汉服。
1、宋制汉服褙子多为窄袖,下场可过膝也可不过膝。粉色、黄色都属于暖色系列,这种搭配给人一种温柔娇小的感觉,配上花卉纹样的刺绣,温情的姑娘就这么而来了,如果有想走温文尔雅路线的小伙伴们可以尝试一下这种搭配。
2、唐制汉服的特点是简单清秀,到中唐后,唐制汉服渐渐趋于华丽。唐制汉服站直的时候布料是垂着的,可以把身侧左右两边多出的布料像折纸那样住中间包抄,让两个红框与中间的框重合。
3、明制汉服直领对襟衫袄,不过膝盖,对交穿,配马面裙。斗篷又称“一口钟”,“莲蓬衣”,是披用的外衣,用以抵御风寒。短款称“帔”,长的成为“斗篷”。明清时开始以丝织品制作,内里可衬皮毛,用于保暖和彰显地位。
汉服的分类一般有三种:
第一种汉服是上衣下裳”相连在一起的深衣”制。上下连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。因为它上下相连,被体深遂”,称之为深衣。包括直裾深衣、曲裾深衣、袍、直裰、褙子、长衫等,这类属于长衣类。
第二种汉服是上衣下裳”分开的深衣”制,包括冕服、玄端等,是君主百官参加祭祀等隆重仪式的正式礼服。顾名思义是分为上身穿的和下身穿的衣物。华夏服饰自古以来,崇尚上衣下裳,并规定衣正色,裳间色”,也就是说,上衣是颜色端正而且纯一,下裳则色彩相交错。
第三种汉服为襦裙”制,主要有齐胸襦裙、齐腰襦裙、对襟襦裙等,实际上也属于上衣下裳制,但是,这种方式没有很多的礼仪规定,一般是用于常服的。襦裙也是上下分裁的服制最大的反映。三面梳头,两截穿衣”成了传统女子的服饰特点。
汉服文化:
汉服文化是反映儒家礼典服制的文化总和,贯穿西周到明朝的儒家书史体系《礼记》、《后汉书·舆服下》、《晋书·舆服》、《宋书·礼五》、《南齐书·舆服》、《魏书·礼志四之四第十三》、《隋书·礼仪七》、《旧唐书·舆服》、《新唐书·车服》、《宋史·舆服》、《明史·舆服》,通过祭服、朝服、公服、常服以及配饰体现出来。汉服文化从三皇五帝延续(清代被迫中断),通过连绵不断的继承完善着自己,汉服文化是一个非常成熟并自成体系的千年文化。在当代,汉服文化正在通过汉服运动这一民间文化运动形式逐渐复兴。
汉服形制:
一、晋制汉服晋制汉服中的上衣称为襦,上襦最大的特点就是有“腰襕”,腰襕就是上襦衣摆的位置拼接出来的一块布,而上襦除了普通的长袖上襦外,还有充满时尚感的半袖上襦;晋制汉服的下裙大多是破裙,它是由几块形状相同的布料拼接而成,非常遮肉显瘦,对下半身微胖的姐妹十分友好,但晋制汉服用料多偏硬,所以更适合秋冬穿。
二、唐制汉服唐制汉服的特征是交领、右衽、系带。代表有齐胸衫裙、唐圆领袍、交领襦裙等。大唐盛世,唐朝思想比较开放,外加与西域文化交流频繁,且幅员辽阔,因此唐朝服饰融合了不少西域胡服元素,用色浓烈大方,早期呈可爱灵动的特点,晚期则是雍容华美的特点。唐制汉服虽然有束腰,可以起到提高腰线的作用,但可可还是不太建议肚肚上肉多的小姐妹穿,因为其下裙用料多偏飘逸的感觉,随风飘摇时,身材会略显臃肿。考虑到唐朝多雍容华贵的风格特点,在头饰选择上可带金色或一些红紫色大花等看起来较华贵的发饰,会更加大气。
三、宋制汉服宋朝虽富庶,但宋朝重文轻武情况严重,因此其服饰也呈清雅简朴的特点。宋朝流行的外衣,到了明代被也称为“披风”,起到了保暖的作用,春秋穿会更合适一些。但是下图中的宋制汉服是“褙子+对襟+长衫”的搭配,显瘦效果很强大,很适合微胖的小姐姐穿,温文尔雅。而且颜色方面也很友好,不用担心会显黑。
汉服节:
对于穿汉服、了解汉服文化的朋友来说,汉服节还是比较隆重的一个节日,广义上的汉服节是指中国华服日,也有汉服出行日等比较小众的汉服节。
1、中国华服日又称上巳节、汉服节、华服节,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办,相传这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诞辰,《史记》记载,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,为了纪念黄帝就将这一天设置为汉服节。农历三月初三也是古代节日上巳,这是一种以传统节日为载体的新兴节日,节日活动主要是着华服,习汉礼,其活动标识设计为“交领右衽”。
2、汉服出行日汉服出行日是纪念汉服复兴运动设立的节日,也是汉服爱好者的一个节日,每年的11月22日就是汉服出行日,每年11月第3个周末的前后一直到11月22日,世界各地都会有许多汉服协会与个人自发举办各类汉服活动,向世人展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美。
汉服发型:
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的汉服区域, 汉服发型充满“衣冠上国”、“礼仪之邦”的独特文化气质,简直美到极致... 汉服发型的特色在于发型与冠戴,既能增加女子仪容之俊美 ,又能体现出女子的年龄与身份特点。 段成式《髻鬟品》就记载了不下百余种,其髻名虽多,但基本上是按髻的形态与装饰而命名,如髻形状似螺,即可称之为“螺髻”,如髻饰以凤,就叫做“凤髻”等。
1、盘叠式这种发型梳法也称为“螺髻”,秀丽乖巧而富有装饰性,为后妃公主、贵妇所好,其变化形式甚多。盘叠式具体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系结拢起,再盘叠在头顶或两侧即可。
2、拧旋式灵活旋动,很助美姿,加上配饰的点缀,别有一翻风情。拧旋式梳编法,是将发分几股,似拧麻花地把发蟠曲扭转,盘结于头顶或两侧。
3、结椎式结椎式发型蕴藉持重,温文尔雅,为后妃公主、贵妇所好。梳编法:首先将头发全部拢结在头顶、头前、头后或两侧,然后用丝绳束缚,盘卷成一椎、二椎或三椎,用发簪贯住,耸竖于头上。
4、古代女子发型变化,基本上是按梳、绾、鬟、结、盘、叠、鬓等变化而成,再饰以各种簪、钗、步摇、珠花等首饰,因此研究女子发型主要是探讨其梳编形式与规律。